表現不安

服裝、髮型、化妝、珠寶、眼鏡、穿孔和其他身體改造。即使是個人衛生也可能是表現的一個因素,例如剃除體毛或如何保養皮膚。所有這些東西在社會中都被賦予了性別,尤其是服裝和髮型。

雖然 1960 年代的性革命和 1980 年代的商務時尚熱潮確實模糊了男性和女性表現之間的界限(主要是透過將男性時尚正常化為中性),但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壓力,要求人們遵守傳統的性別規範。不符合性別規範的服裝會立即被標記為酷兒,以至於任何時候一個女人穿著剪裁合身的西裝,她就會被標記為女同性戀,而一個因為兒子想要舉辦冰雪奇緣派對而穿上艾莎服裝的爸爸則被貼上顛覆和虐待孩子的標籤。

幾十年來,男性的長髮一直被視為搖滾叛逆的行為,留長髮的男性會被歧視為懶漢和遊民。女性的短髮通常被解讀為酷兒或女同性戀的 T(除非她們年紀大了,那短髮就是預期的),而且女性經常承受留長髮的壓力。男性穿耳洞在 90 年代變得更加正常化,但仍然被視為一種叛逆行為,有些雇主不允許男性戴耳環。化妝在男性身上被有害的男子氣概所污名化,以至於即使 喜歡 化妝的男性也感到壓力,不得不避免化妝。

無論你喜不喜歡,表現都被賦予了性別,跨性別者想要以他們真實性別的方式來表現自己是非常普遍的,而擺脫性別表現束縛的願望在所有跨性別者中都很常見,無論他們處於性別光譜的哪個位置。對於出生時指定性別為男性(AMAB)的人來說,這可能表現為希望融入更多女性化的元素;對於出生時指定性別為女性(AFAB)的人來說,這可能表現為想要更男性化的外表。這可能表現為完全朝著與他們指定性別相反的方向發展,或者渴望在追求中性的過程中找到一個中間地帶。它甚至可能只是一種 不想 以你被指定的性別來表現的願望。

並非所有跨性別女性都表現得女性化,並非所有跨性別男性都表現得男性化,也並非所有非二元性別的人都追求中性。表現得陽剛的出生指定性別男性(AMAB)者是合理的;表現得陰柔的出生指定性別女性者也是合理的。表現不是性別;性別不是表現。

表現不安通常在早期以對另一種性別的造型著迷的形式出現,並希望能夠像該性別的人一樣表現。這種願望可能透過尋找中性風格的造型來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但通常這種願望會被「我沒有足夠的信心去嘗試」這樣的陳述所自我設限。出生指定性別男性者(AMAB)經常在這裡遇到問題,這種願望常常被困在異性戀霸權的期望背後,導致對女性化表現的興趣被誤解為性慾。

轉變後的表現不安通常只是在試圖以其指定性別來表現時的高度不適感。它甚至可能與一個人的外表無關,而只是與衣服給你的感覺有關。在我自己轉變的第一年半裡,我無法忍受穿中性T恤,因為它們只會讓我感覺更男性化。即使是現在,我也必須把T恤的領口剪掉,因為緊貼脖子的領口會讓我感到性別不安。

表現對身體不安的影響。

Nightling Bug 🗝️ @NightlingBug

When you get ready to go, you just roll out of bed and throw on whatever. You don't really do any self-grooming, or care about what's on your body. You're a little proud of your lack of vanity, your deeper, non-appearance-level existence.

Nightling Bug 🗝️ @NightlingBug

Your clothes are chosen almost entirely for comfort. And for you, comfortable means loose and baggy. You can't stand wearing clothes (that others claim are flattering!) that are close-fitting in the wrong places, that draw your own attention to certain parts of your body.

Nightling Bug 🗝️ @NightlingBug

Clothes shopping for yourself is a hassle at best and a source of stress and anxiety at worst. When you do find clothes that fit and look okay, they don't make you *happy*. You don't feel more confident in them. You're just relieved you can go home.

Nightling Bug 🗝️ @NightlingBug

Occasions where you *must* dress up, like weddings and funerals and job interviews, are the worst. Even after all of the grooming and wardrobing, you feel self-conscious and awkward in formalwear. It makes you feel *fake,* like a lump of sludge pretending to be a fancy person.

服裝也會對一個人經歷的身體不安程度產生重大影響。男裝的剪裁總是方方正正的,垂直方向上直上直下,水平方向上非常方正。女裝的剪裁則更有曲線,突出了腰線和臀部形狀。男褲的褲襠較低,以便為外生殖器留出空間,並且不考慮曲線的合身性,而女褲則相反。女裝通常是合身的,而男裝則很少合身。男裝通常由更堅固和更厚的材料製成,旨在作為單層穿著。女裝通常由更薄、更有彈性的材料製成,預計會層層疊疊地穿著。

由於這些結構旨在符合男性或女性的體型,因此它們往往會放大錯誤的感覺。一個典型的影響是男女牛仔褲之間的差異會對跨性別者的舒適度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不幸的是,這兩種方式都有用,因為即使是肯定的服裝也能夠顯示出你的體型是如何不匹配的。

我自己在我喜歡的表現上非常女性化,而且我從五歲起就渴望穿裙子。我討厭穿西裝,討厭它們穿在我身上的感覺,因為它們總是拉扯著,感覺與我身體的需要非常不符。在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我都拒絕穿任何單寧布,因為男式牛仔褲總是讓我感覺很不舒服(然而,女式牛仔褲和緊身褲感覺很棒)。然後,當我進入轉變期,開始表現得更女性化時,我的性別不安再次出現,因為我的體型與女裝所期望的不符(褲襠太突出,肩膀太寬太壯,腰太粗,胸部不夠大)。直到第二年,我的體型才發生了足夠的變化,以至於女裝才真正肯定了我的體型。

這看起來像什麼呢?嗯,這看起來很像其他常見的身體形象問題:傾向於避免任何合身的衣服,傾向於更柔軟的面料和更寬鬆的衣服。一個典型的性別不安比喻是孩子只穿運動褲和連帽衫。衣服會 oversize,以防止它們緊貼身體。出生指定性別女性(AFAB)可能更喜歡穿壓縮型運動內衣,以盡量縮小胸部,並避免任何有腰身的衣服。

Cherry Blossom @DameKraft

Feeling envious of other girls for being pretty is a thing that many many women feel. Dysphoria is a real headfuck of a layer on top of that feeling, yet I just wanna say that if you’re a trans woman feeling envious of another trans woman, that’s you being a actual woman.

在內心深處,它最常表現為對你希望成為的人的強烈嫉妒:嫉妒網紅的身材,強烈渴望街上某人的穿搭,尤其嫉妒其他跨性別者。這種感覺通常會持續到轉變過程中,因為這種想要成為你性別的其他人的感覺實際上是完全自然的,即使對順性別者也是如此。

表現對社會不安的影響。

表現對於避免被性別錯稱(misgendering)很重要,尤其是在轉變初期。很多跨性別者覺得需要表現自己的性別才能被接受他們是誰,傾向於比他們實際想要的更女性化或男性化的表現,以彌補他們的身體,並確保人們正確地分辨他們的性別。那些正在進行醫療轉變的人可能會發現,隨著他們的身體發生變化,並且他們能夠在沒有所有這些表現的情況下被正確地被分類,這種需求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在 2011 年 WPATH 改革之前,表演性表現實際上是必需的;任何沒有極端女性化或男性化表現就去看醫生的人都有可能被貼上假貨的標籤,並根據班傑明量表失去治療。跨性別女性實際上會因為穿牛仔褲和襯衫而不是洋裝,或者沒有化足夠的妝而失去雌激素。這就是為什麼跨性別醫療主義意識形態如此危險的原因之一:它會看到我們回到這個體系,將任何不符合女性氣質和男性氣質刻板印象的人貼上並非真正跨性別者的標籤。

表現對於青春期前的兒童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缺乏任何明顯的第二性徵。服裝和髮型是我們表現孩子性別的唯一方式,以至於如果一個嬰兒只穿一件粉紅色的襯衫,陌生人就會認為她是女孩。即使是兒童的中性服裝也因顏色和圖案而強烈地性別化。對於跨性別兒童來說,被迫剪頭髮或被要求留長髮可能會讓他們非常痛苦。拒絕讓跨性別女孩或跨性別女性非二元性別兒童穿裙子,或者強迫跨性別男孩或跨性別男性非二元性別兒童穿裙子,可能會削弱他們的士氣。